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

内蒙古之游--昭君出塞与求佛篇   

金刚座舍宝塔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品。
“便是西天”牌匾。
挂在民居内的昭君画像。
刻画出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鹣鲽情深的铜像,两匹马儿的形态逼真,真的好像是一对互相爱恋的马儿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

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绿野间矗立着一座传诵古今、驰名中外的西汉古墓--昭君墓。昭君墓,又称“青冢”,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,意为“铁垒”,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,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名妃王昭君的墓地。

从希拉穆仁草原回到呼和浩特已届下午时分,在途中一行人在导游小杨的安排下参观蒙亮手工艺术品厂,想当然这是一个购物的景点,但这个景点还真多东西好买,有皮具、羊毛衫、蒙古传统食品、蒙古族民族服饰等等,可谓是应有尽有,而且在品质上还真的是不错,值得一买。在用了午餐之后,一行人就来到了昭君博物馆,也就是昭君墓的所在地。

昭君墓,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,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,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它是由汉代人工积土,夯筑而成。墓体状如覆斗,高达33米,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,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。因被覆芳草,碧绿如茵,故昭君墓有“青冢”之称。

其实,王昭君根本就不是安葬在这里,但是根据民间传说,是王昭君在出塞的时候,在这里遗留了一双鞋子,当地在百姓为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的伟大女性,就有人在这里为她立了个衣冠冢。过后,就不知从何时开始,从王昭君的家乡,也就是湖北省兴山县来到这个地方,都会带来一把她家乡的泥土撒在这里,以解她思乡之苦,久而久之,衣冠冢就被这些泥土堆成了山,再经过修建就变成了今天的昭君墓。

在中国历史上,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。王昭君名嫱,西汉南郡秭归宝坪(今属湖北省兴山县)人。相传有“落雁”之美,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。汉元帝时被选入宫,竟宁元年(公元前33年)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,后立为宁胡阏氏,留下了脍炙人口的“昭君出塞”的故事。

记得小时候,我曾经看过一部由亚洲影后林黛所主演的黄梅戏《王昭君》,戏中讲述的就是王昭君在被选入汉宫后,因不愿意用贿赂的方式来让画师毛延寿把她的丹青画像画美一些,从而备受汉帝的冷落,之后汉王虽在偶然之间发现其后宫中藏了这么一个大美女,而责罚毛延寿,但是已经於事无补,最终王昭君还是自愿出塞的故事。戏剧的故事通常都是到此结束,但王昭君的故事却还没有结束,她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缔结良缘之后虽然十分恩爱,但是匈奴呼韩邪单于当时已经人到中年,而王昭君的年纪比他的儿子还小,在老夫少妻的情况下,通常都是丈夫会比妻子先离开这个世界,而当匈奴呼韩邪单于逝世之后,由于王昭君的美好太深入民心,匈奴又有继子可以娶继母的习俗,于是,继位的单于便再娶了王昭君为妻,酿成了一女不同时但同嫁一对父子的“佳话”。只是听小杨说,王昭君帮前夫生了一对儿女,再嫁之后又帮后夫生了两个孩子,真不知这些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在互相之间应该如何称呼是好。

在民间百姓眼中,昭君是美的化身,数千年来,她的传说、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,家喻户晓。自唐、宋以来,历代文人咏唱昭君、抒发情感的诗文、歌词、绘画、戏曲更是多不胜数,形成了千古流传的“昭君文化”。在现代来说,就有首讲述昭君出塞的歌曲--《王昭君》,但是又听小杨说,在中国大陆却从来没有听过这首歌曲,也不会唱这首歌,听到此事的我,只能说这首歌可能是台湾人的钜作。

今天的昭君墓,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,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,也为了让这里更有意义,当地政府在不但这里修建了博物馆,还把王昭君的旧居,包括家具用品等等,大老远地从湖北搬到这里来,组成了一系列的景点,呈现的是一个休闲公园的面貌,让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,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,其诗情画意,令人流连。

而我在昭君故里的民房中,有一副女子怀抱琵琶的画像,想必画中之美女应该就是王昭君,而公园里有个昭君塑像,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昭君的美,另有一座刻画出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鹣鲽情深的铜像,他们虽然各自骑乘一匹马,但匈奴呼韩邪单于深情款款地看着王昭君,而两匹马儿更是互相依偎,造型栩栩如生,让人不得不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绵绵情意,也为整个公园注入浪漫与甜蜜的色彩。

游览过了昭君博物馆,在翌日的行程中,一行人便开始寺庙的游览。在蒙古语中“召”便是“庙”的意思,呼和浩特的寺庙数不胜数,其中著名的有大召、小召、席力图召、五塔寺召、乌素图召、巧尔其召等,而我们要参观的就是大召寺、席力图召和五塔寺召。

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的大召汉名“无量寺” ,蒙语称“伊克召”,意为“大庙”,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,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当时的万历皇帝赐名“弘慈寺”,同时将释迦牟尼像用宝石金银装点,清崇德五年,即公元1640年,清太宗皇太极重新修缮与扩建之后,改名为“无量寺”,大召无量寺之名沿用至今。

大召的建筑物现存有山门、过殿、经堂、九间楼及佛殿等,其中经堂和佛殿紧紧相连在一起,通称为大殿,佛殿内有造像和壁画。那座银佛像经历四百年的苍桑变化,至今仍然保存完好。

走进大召寺,一行人抬头看见在寺院的牌匾上写着“便是西天”,原来牌匾的意思是过了这道门槛就能到达极乐世界,当下想,这肯定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,但随即又想,这可能需要极具慧根的人才会明白,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是把它当做一个故事听吧!

接下来参观的是距离大召寺只有100米的席力图召。席力图召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,是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20)。席力图为藏语“首席”或“法座”之意。席力图一世呼图克图(活佛)希体图噶因深谙佛教典籍,并精通蒙古、藏、汉三种文字,受到顺义王阿勒坦汗的推崇,召中香火日盛。达赖四世幼年从希体图噶学习经典,万历三十年(1602年)又由希体图噶护送回藏坐床。据传希体图噶曾坐在达赖喇嘛的法座上,藏语称法座或首席为席力图,他从西藏归来后,便称寺庙为席力图召。

召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,组成中轴线的建筑物是牌楼、山门、过殿、经堂、大殿。寺内大殿东侧,鼓楼、广场东面的汉白玉石塔,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,它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,通高约15米,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,四面有阶梯可登。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,束腰部分刻出火焰、金刚杵、狮等图案花纹,四角立圆柱,上呈阶梯状座身,分五级逐步内收,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,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。覆钵为宽肩型,周围饰以缨络,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。覆钵上面的塔刹,用石刻出十三相轮,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。白色石料的塔身上,纹饰都用五彩,色调对比鲜明,显得格外光彩夺目,不愧为中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。

之后,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同样是位于市区的五塔寺召。五塔原名金刚座舍宝塔,是一个在金刚座上建有5个玲珑舍利小塔的建筑,因而被通称为五塔寺,位于呼市旧城东南部,始建于清雍政五年(公元1727年)。

金刚座舍宝塔为砖石结构,通高16.5米,其造型挺拔秀美,建筑形式源于印度,称佛佗伽耶式。不仅是建筑物,而且还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。整个塔体,从上之下,布满了雕刻,有佛教的经文、咒语、法器、珍品、异兽等。最多的还是佛像,共有1500多尊。塔后的墙壁上还有三幅石刻图,东边的尤为突出,叫“天文图”,刻有1500多颗星。组成270个星座,还有太阳运行的轨道和农历24个节气等。这幅图是我国唯一用蒙古文记载的天文图,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。

当天因为我被腹泻所困,根本就无法去好好地参观与记录,每到一座寺庙就只知道到每个佛像去拜一下,以祈求我的病情可以得到好转,要不然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各种美食从我的眼前“溜”走,说也奇怪,在拜了这些佛像之后,我的病情可说是好转得十分快捷,原本是每隔15分钟便泻一次,在这之后却变成了一个小时才有腹痛的感觉,然后腹泻的情况也可说是慢慢停了,想必是我的“求佛”灵验了吧!

没有评论: